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邂逅沈阳“象牙塔”里的宝藏——沈阳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的“铁血史诗”

时间:2025-07-22 10:25:00 点击数:0

7月18日,《沈阳日报》“邂逅沈阳‘象牙塔’里的宝藏”暑假特别策划活动走进沈阳理工大学,六十多名青少年学子和家长在兵器博物馆的“钢铁丛林”中驻足。这座“兵工七子”校园里的兵器殿堂,藏着2000余件展品,更藏着民族军工业的过往与未来。

从兵工学堂到国防殿堂

红色基因的传承

沈阳理工大学的兵器基因,要从1948年6月说起。为响应毛泽东主席“全力加强军事工业建设支援全国作战”的指示,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在敦化创建,成为东北地区第一所本科军工高校,这便是沈阳理工大学的前身。作为“兵工七子”之一,多年来,沈阳理工大学为国防工业领域输送了大量人才,众多校友活跃在兵器研发、生产的关键岗位上,为我国兵器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孩子们走进沈阳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

2006年,学校将原装备工程学院兵器陈列室改建为博物馆,2007年对公众开放。馆藏900余种、2000余件展品,从冷兵器到现代导弹,勾勒出国防工业发展的轨迹。2010年,沈阳理工大学校友、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谢光选为馆名题字,笔锋间凝结着老一辈兵工人对学校的期许,也延续着与兵器事业的深厚联结。

展厅门口,一座75式105毫米无后坐力炮静静伫立。炮身的磨损与炮尾喷孔的灼烧痕迹,无声诉说着它不是冰冷的钢铁,而是曾有过战场体温的“老兵”。校史墙上,1950年部分教职员工及师生迁出组建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1953年部分教职员工及师生迁入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的记录清晰可见。名誉校长何长工设计的红军军旗、首任校长赵品三设计的小八角帽军服,无声诉说着这所学校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从诞生起,它就与国家防务紧密相连。

枪膛里的抗战记

武器背后的热血荣光

抗战兵器展区的灯光略显昏暗,像在还原烽火岁月。来自和平一校的赵恒毅盯着展柜里的红军大刀,刀身红布虽褪色,讲解员老师的话却让他心头一震:“红布可以很好地鼓舞士气,必要时还可以充当绷带,防止手滑。”

八一式马步枪是展区的“明星”。由于让八路军总部首长验枪的时间是1940年8月1日,所以,被称为“八一式马步枪”。该枪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支轻型化、制式化、批量化生产的步枪,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步枪的先河,是人民军工对中国军事工业和中国智造的贡献,是中国步枪从引进、仿制到自主设计制造的里程碑。

“这就是‘老套筒’?”启工二校金谷分校的陈一诺指着汉阳造步枪。当得知武昌起义第一枪就来自它,孩子们凑近展柜:“原来课本里的辛亥革命,真藏在这铁家伙里。”从辛亥革命到抗美援朝,这款步枪征战40余年,成为中国战争史上的传奇。

MP18冲锋枪前,学生们呢喃好像在哪里看过。“飞夺泸定桥时,22位勇士靠它在铁链上打退敌人数次进攻,”讲解员称,“这种世界上第一支自由枪机原理冲锋枪,给中国革命添了底气。”

钢铁与青春的对话

国之重器里的成长启蒙

冷兵器展区的玻璃柜前,启工二校金谷分校的陈一菲正对着清刀驻足,“清刀集古今之特色,揽中外之精华,堪称经典。”讲解员的介绍让她目不转睛,旁边的明马刀和元弯刀因独特曲度吸引了更多目光,“弯刀劈到坚硬铠甲时不易震飞脱手,这是古人的实战智慧。”

现代兵器区,95式5.8毫米突击步枪前围满男生。“该枪于1997年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和特种兵部队的配用武器首次露面,由于外部材料大量使用工程塑料,其全枪重仅为3.3千克。”讲解员说,“100米内击穿8毫米钢板后仍有杀伤力,靠的是咱们自己的技术。”童晖小学的郭睿宁说:“以后我要造更厉害的枪。”

航空航天展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备用卫星是兵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东方红》乐曲传遍世界,中国成为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讲解员的话让学生们都瞪大眼睛:“原来我们的卫星这么早就上天了!”

启二金谷四年二班的赵宣铭说:“兵器博物馆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历史与当下、课本与现实,它告诉我们和平来之不易,而强大的国防是我们安详生活的底气,这样的体验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意义!”

八十年后的回望

从胜利到强国的接力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兵器广场上的“老兵”们,正见证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回望。

66式152毫米加榴炮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当年曾是我军军属重炮旅(团)的主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科研薄弱,靠它守住边防,”讲解员说,“80年前,我们靠大刀步枪赢得胜利;80年后,它已被更先进的火炮取代。”

59式主战坦克旁,孩子们围着这头“钢铁巨兽”到处打量。“1959年设计定型,首批32辆参加了国庆十周年阅兵。”讲解员抚摸着装甲,“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能自主生产主战坦克,至今生产超过一万辆。”黄禹霏兴奋地说:“原来坦克这么大!讲解员叔叔说它见证了我国坦克工业的起步,太酷了!”

“现在我满脑子都是这些酷酷的大家伙!”参加活动后,来自青年大街小学一年级的徐潇苒小朋友仍意犹未尽,“最让我兴奋的是那些长枪短炮,有的比我还高,讲解员说它们都是战功赫赫的装备,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保护了人民,保卫了祖国,我突然觉得它们好勇敢,就像动画片里的超级英雄!长大后,我也想成为一名工程师,发明出更先进的武器装备,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徐潇苒的爸爸称,兵器博物馆就像一个“充满力量感的大玩具库”,既能满足探索欲,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埋下对科技、历史的兴趣种子。

80年前,先辈用血肉筑长城;80年后,这些钢铁“老兵”把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这,就是“八十年后的回望”:不忘来路,更要带着勇气走向未来。

记者手记

组织这场活动时,我总在想:如何让孩子们读懂“国防”二字?走进沈阳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答案渐渐清晰。

看学生们盯着红军大刀时发亮的眼睛,听他们说“辛亥革命藏在步枪里”的顿悟,忽然明白:历史从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能触摸的钢铁、能感知的温度。80年前,抗战先辈用“汉阳造”打跑侵略者;80年后,孩子们在“东方红一号”备用卫星前惊叹“卫星会唱歌”——这是最生动的传承。

抗战胜利80年,我们回望历史,不是为了铭记仇恨,而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和平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靠一代代人干出来的。就像博物馆里的武器,从大刀到导弹,变的是装备,不变的是“保家卫国”的信念。

离开时,学生们回头望了眼这些“钢铁老兵们”。那眼神里,有好奇,有敬意,更有少年人的担当。或许,这就是这场活动的意义——让红色基因,在触摸历史中代代相传。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宋宇 摄影:安呈浩 实习生:孔德威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空气净化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