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法务成了公关的好兄弟

时间:2025-07-08 19:06:00 点击数:0

文 | 一口老炮

塞力斯汽车法务部微博竟然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被禁言。

而在此之前,各大车企纷纷祭出悬赏打击黑公关的奖金池,如果我没记错,这一招是比亚迪率先发明的,随后长城、吉利、鸿蒙智行、广汽埃安、深蓝、长安等等,一大堆。

以下是著名媒体人谢璞的朋友圈观点。

很显然,车圈由于媒体数量过于庞大,导致的畸形媒体生态,已经衍生出了迫害妄想症,公关迟迟解决不了问题,然后以点带面,把工作甩出一部分交给法务。

法务只要破获一两起,最后就可以把所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无论是公关的问题,还是法务的问题,全部归咎于黑公关问题。

法务此刻,是公关最坚强的战友,并肩作战。

我身边有一些媒体朋友,平时跟很多车企也算是称兄道弟,自认为很熟,但是最近经常发现来自这些车企的投诉,甚至律师函,咋回事?为什么公关不来沟通了?这是要决裂的意思?跑过去问公关,公关也是两眼一抹黑,我们没干啊,底层机制变了。

现在很多车企,从舆情监控环节,信息就开始分流,舆情分析系统判定你是归法务管,那就去法务那边处理,归公关管,就去公关这边处理,法务知道你是哪个公关的朋友?先投诉为敬。

我先声明,我是赞成这套系统的,因为车圈现在这种乌烟瘴气的氛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公关的能力范畴,但是这套机制,如果没有精细化管理,大概率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不仅不能帮忙,还会让敌人越来越多。

首先,这套系统能不能满足使用。

其实,我去仔细研究过一些类似的监控系统,机制很傻,惹不起的机构媒体负面,统统转给公关,kol、自媒体转给法务,基本就是这个逻辑,你说有啥对内容的深度分析?别迷信AI了,做不到的,腾讯、字节自己还要从外面找舆情分析公司,市面上只有蚂蚁集团和拼多多自己研发了舆情系统,好不好用不知道。

精准的系统,应该有媒体名单分析机制,企业日常维护的媒体有哪些?这些媒体的判负内容,无论是什么,要先给公关人工审核,再考虑是否给法务;内容的评级机制,垃圾的短平快谣言内容、AI制作的垃圾内容、深度且没有硬伤的内容、来自知名人士的负面内容等等。

系统做的不精致,就开始玩分流,特别容易误伤。

我之前看到过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某金融公司的公关,因为一篇负面,在一个媒体办公室坐着,沟通良好,双方已经解除了误会,准备把这篇有误会的文章下架,但是瞬间来了一个投诉,紧接着来了一个律师函,媒体老师瞬间恼火了,你们什么意思?玩我是吧?给我滚出去!

其次,法务正在取代公关处理负面。

在甲方干过公关的人都知道,当一个负面找不到源头的时候,老板站在面前施压,你只要告诉老板,这个是对家干的,就可以活下来。

360说是奇安信、字节说是腾讯、京东说是阿里、小米说是华为,搞来搞去永远就是这些组合,拆散了来,组合形式跟着业务形式走,比如美团现在出问题,假想敌可以有京东、阿里、携程、滴滴。

互联网行业还好,基本到此就为止了,老板最多一句,给我打回去。

但是发展到今天的汽车圈,由于法务的加入,那么泄恨的空间就大了,打个公关战,逞口舌之利有啥意思,法务能力大,可以告的你倾家荡产,可以把你送进去,我是亲眼见到那种咬牙切齿的恨意,在完全还没有证据的时候,已经把对方的痛苦生活设计好了。

所以,现在在负面信息面前,老板们对法务的期望远远大于公关,别跟我说企业面对负面有什么理性可言,就是老板导向型的,老板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打工的犟什么嘴?

前段时间,跟一个行业知名律师交流,我说有时候真羡慕你们,你们赚钱比我们容易多了,粘贴复制一个律师函,几百块入账,如果需要单独定制,那就是几千块,每一个步骤都有收费名录,这一点,就是律师行业牛逼的地方,他们的收费机制远远要比公关公司专业的多,而且企业愿意掏这个钱,因为一年总有几次好使。

一个服务某大厂的律师跟我说,一年到头,他们老板特别在意的案子,你能处理好几件,就可以,这个跟你们公关逻辑不一样,我们这都是猛药,赢一次,可以掩盖一年的无能,你们是输一次,可以掩盖一年的全能,卷覆盖走人。

甩过去几千个恶性负面,只要找出几个不长眼的,揪出来,做个典型案例,这事就算能交差了,而同样的事情,如果到了公关手里,就是皱着眉头,一条一条去处理。

法务全权处理负面的后果可想而知,把敌人推向更深的敌人,把朋友推向敌人的阵营。

法务本来应该是原子弹,起到一个震慑作用,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放,现在对于某些企业来说,就是要,天天放。

最后,纵容出来傲慢无礼的流量公关。

有了法务撑腰,公关自然就会有持无恐,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心态萌生,你舔我,我给你口饭吃,你不舔我,能写死我吗?写得有瑕疵,交给法务,写得没瑕疵,我就忍忍,等机会。

总之,就是不去跟你沟通,这种心态,在法务强势的公司里,普遍存在,数码圈、车圈尤为普遍,互联网圈、金融圈、快消圈少见。

我一直持续性认为,车企的公关是傲慢的,他们始终认为自己的圈子是特殊的。

我现在依旧不会改变我的这个观点,常年以来,车企的公关是让乙方公司干活的,并且曾经预算多到吓人,用汽车圈的话说,你们花过这么多钱吗?颐指气使是一种习惯,另外由于常年习惯投放,身边全是来要钱的,妥妥甲方,我十五年前还在某知名机构媒体工作时,唯一一次客串汽车记者,就被上海电通的人让我在门口等了半个小时,然后聊了十分钟,就让我滚蛋了,期间让我站着,一杯水也没有。

这些年,新能源进来卷了一下,大家日子不好过了,但是穷死的贵族,还是贵族,哪怕从地下捡起个烟屁,依旧要抽出优雅的烟圈,车企的甲方公关,现在大部分依旧是傲慢的,因为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媒体,实在太多了,你不舔,有的是人舔,据我所知,哪怕是威马、高合、哪吒这些过去式,在死亡前的一刻,依旧还有人舔。

并且这种文化是传染的,哪怕像蔚小理、华为、小米这些门外人,进去了车圈大染缸之后,也一样会被或多或少的同化,整天弄玄学。

法务加持了公关最后的结果就是什么?

公关从战略防御部门,转型成流量部门,怎么防御?不会。怎么搞流量?会。于是,打顺风战的时候,个个都是好手,但是一遇到危机,发现,看家本领没了。

最后,变成了投放部门,给企业留下了大量无用流量型媒体资源,这类型的媒体,本质应该归属市场部,自己需要维护的严肃型媒体,由于常年不沟通,甚至漠视,渐渐被推向了对立面,防御性体系,全面崩塌。

这件事情,如何分辨,很容易,你去看看法务比较强的这些公司,他们的公关,出门拜访媒体的频次有多少,他们见到媒体的态度又如何,他们在饭桌上的表现姿态是什么。

哪些企业法务强?去问问豆包,AI都知道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比如车圈,人人都喊黑公关,也的确每天有那么多无厘头的谣言出现,既然人人都是受害者,那么是使坏的人是谁?

为什么同样卖的很好的特斯拉和零跑,就很少卷入这摊浑水之中?我真的建议很多车企,去学习一下零跑,踏踏实实把产品做好,不问窗外事,悄悄就冲到了榜首,我最近正在深度研究这家车企,等有了结论,单独写一篇。

其实,今天的舆论场就像一个静止在那里的钟摆,你不去动它,就是静止,你去推它或者拽它,都可以获得力,如果推出去的力,是有利流量,那么推出去的越大,荡回来撞到自己的风险就越高,如何控制好这个度?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黑公关”本质是一种点火烧柴的逻辑。

我记得几个月前,我跟长胜、潘乱、阑夕有一次直播聊过这个话题,我跟长胜的观点很一致,在如今这个流量时代,有太多的流量,是跟着算法走的,从微博开始,到今天的各大社交平台,负面机制,一直都是一种手段,有人经常评论,媒体就是搞事的,唯恐天下不乱,我很烦这句话,但是这句话,套用在算法头上,同样适用,算法的本质就是要搞事,而且搞的更大。

所以,钟睒睒事件、联想事件、柴怼怼事件等等才会一次又一次的发生,因为算法不会因为真相还没露出,就停止播放,算法只看流量的走势。

那么,今天,人人都有一个手机,都是小kol,有太多的人渴望流量了,加上那么多靠流量吃饭的mcn公司,大家又不是新闻从业者,基本都是乌合之众,听风就是雨,先跟着起哄就是。

比如,理想mega棺材车这个事,始作俑者当然是坏的,但是发出来之后,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你说后面参与的人,有没有钱拿?我认为是自发的。

今天有一大群人,认为流量就是影响力,影响力就可以变钱,每天游手好闲拿着手机做梦变成网红,他们是每一件流量事件背后的免费参与者,看看各种社交平台的小男小女甚至中年男女的擦边大法,就基本可以看到大家对流量有多饥渴。

始作俑者,自然很坏,但是跟着起哄的大多数,基本是自来水,这是两码事,高级的黑公关,便是那个点火的人,但是柴在那里,本身并没有燃烧的欲望。

解决黑公关,想要从根上,还是要把流量的权力,从算法手中,归还给人,靠企业搞个奖金池,是根本没有可能解决问题的,顶多算个装逼用的态度。

一个报纸有总编辑,有副总编辑,有版块主编,有责编,有记者,层层都有责任,出了问题,有人担责,谣言自然止于此;今天的各大流量平台,出了谣言,无人担责,一句算法无罪,即可。

这就是,我恐惧算法,更加恐惧AI的核心原因,算法时代如此,AI时代呢?或许已经没有真假可言。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空气净化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