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超九成性侵受害人为女童 熟人作案占比超八成

时间:2025-05-19 07:05:00 点击数:0

5月17日,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女童保护”团队)发布《2024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性侵儿童案例中,受害者超九成为女童,最小受害者仅3岁,从施害者看,性侵犯罪人年龄“两极化”的案例有增长趋势。

“女童保护”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案件中,通过网络实施的案例共有44起,占全部案例的21.46%。在此类案例中,隔空猥亵与线下侵害交织发生,呈现出复杂、隐蔽的特点。

年龄最小受侵害儿童仅3岁

据了解,《报告》中性侵儿童案例统计数据来源于2024年度媒体公开报道案例(含各级法院、检察院官网和认证账号公开的案例)。

《报告》显示,2024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性侵儿童(18岁以下)案例205起,受害人数690人。据统计,2024年的205起案例中,受害人3人以上(包含3人,类似数据表述下同)的案例41起,占比20%;受害人5人以上的案例27起,占比13.17%;受害人10人以上的案例13起,占比6.34%;平均每起案例受害儿童为3.37人。

“女童保护”统计,2024年案例中,从受害人数量上看,598人有性别信息,其中女童544人,占比90.97%;男童至少54人,占比9.03%,这一数据与2023年数据相对比,男童遭遇侵害的比例有小幅下降。

在受害人年龄分布上,205起案例中,表明受害儿童年龄的有178起;表述为“未成年”“幼女”“儿童”的有27起。178起案例中,受害人14岁(不包含14岁)以下的125起,占比70.22%;14~18岁(不包含18岁)的53起,占比29.78%。梳理发现,年龄最小的受侵害儿童仅3岁,施害者为其邻居大爷。

“女童保护”还发现,205起案例中,可统计出施害人为未成年人的有18起,在总案例中占比8.78%,与往年数据相比有较大增幅;施害人60岁(包含60岁)以上的3起,在总案例中占比1.46%。

从“女童保护”跟踪的案例中发现,性侵犯罪人年龄“两极化”的案例有增长趋势,尤其是未成年施害者,其心智发育尚未成熟,法律意识较为淡薄,需各部门积极行动,保护潜在的受害者,同时挽救潜在的未成年施害者。

校园、培训机构等场地发案频率高

“女童保护”统计,2024年的205起案例中,表明人际关系的有168起。在168起案例中,熟人作案139起,占比82.74%;陌生人作案29起,占比17.26%。

139起熟人作案的案例中,教师、教职工(含教练、家教、补习老师等)作案42起,占比30.22%。这一定程度上与教师特殊身份容易引起媒体关注报道有关,不代表所有性侵儿童案中教师施害人最多。“女童保护”认为,教师和教职工作人员是除了监护人外,日常生活中与儿童接触机会最多的群体,作案具备便利条件,因此需要格外重视。例如,2024年10月曝光的一起案例中,某省一位女生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均遭受培训教师性侵,父母发现时已经怀孕19周,后流产。

“女童保护”认为,应当多措并举防范此类犯罪,一方面应当加强各类教师的职业资格审查和师德培训,定期进行多维度排查,保持综合治理的高压态势;另一方面,多渠道为家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家庭教育和防范意识,及时从家庭和儿童个体层面对性侵犯罪进行预防和警报。

“女童保护”统计,在205起媒体报道的案例中,明确提及性侵发生场所的有162起。其中,发生在校园、培训机构的有36起,占比22.22%;发生在施害人住所的有26起,占比16.05%;发生在酒店、KTV、酒吧、按摩店等娱乐休闲类场所的有24起,占比14.81%;发生在公共交通、公园广场、餐饮理发店等生活服务类场所的有13起,占比8.02%;发生在小区、村庄、马路边等户外公共区域的有11起,占比6.79%;发生在网约车、出租车、私家车等特殊封闭空间内的有11起,占比6.79%;发生在受害人住所的有7起,占比4.32%。

《报告》称,与往年数据特征相似,校园、培训机构依然是2024年度儿童性侵案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实体空间,校园及教育机构中多发儿童性侵案,是一个亟须治理的问题。施害人住所亦是本系列报告统计出的儿童性侵案发生率较高的场所之一。酒店、KTV、网吧等娱乐休闲场所近年来也成为社会重点关注对象,一些住宿、娱乐等场所违反法律法规,允许未成年人随意出入,成为涉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发地。因此,推动落实密切接触未成年人单位入职查询制度、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等至关重要。

隔空猥亵与线下侵害交织发生

《报告》显示,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案件中,通过网络实施的案例共有44起,占全部案例的21.46%。在此类案例中,隔空猥亵与线下侵害交织发生,呈现出复杂、隐蔽的特点。相较于传统的性侵害方式,网络性侵害作案者通过社交平台、游戏社区等途径接近未成年人,仅需一个虚拟身份,就能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这种低成本、高隐蔽的方式,使侵害行为更难被及时察觉和制止。

“女童保护”对儿童网络安全教育状况调查分析发现,儿童网络行为呈现鲜明的社交、娱乐导向特征。儿童在网上的主要活动包括观看视频(1537人,占34.13%)、学习(1241人,占27.56%)和玩游戏(1100人,占24.43%)。说明娱乐(尤其是视频和游戏)是儿童上网的重要内容;社交聊天活动占比相对较低(522人,11.59%),但这并不代表儿童社交聊天需求较低。多数家长忽视了短视频平台正成为儿童与青少年的新型社交工具,视频、游戏平台内聊天已经成为趋势。

“女童保护”调查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孩子各类上网活动与在上网过程中接触到不良信息的可能性呈现显著相关性,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现阶段平台监管的确可能存在漏洞——日渐凸显的技术伦理困境,正在拷问数字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的跟进速度。

专家说法

预防性侵儿童犯罪 要细化强制报告渠道 建立跟踪机制

近年的现实案例显示,校园、培训机构成为未成年人性侵案发生频率较高的实体空间,如何搭建有效的校园防性侵综合体系备受关注。

南都记者关注到,围绕此,最高检等九部门要求建立“强制报告制度”。有专家建议,从实践效果来看,还应进一步明确强制报告制度的主体与责任,对强制报告程序和渠道进行细化,同时建立报告跟踪机制,确保每一起报告都得到妥善处理,避免“报告后无回应”的情况发生。

也有专家谈及,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国家对学校教师和教职员都有与学生交流的的“行为准则”,比如触碰建议以及社交媒体上的交流建议,对行为边界有明确划定,值得我国预防未成年人性侵工作借鉴。

建立跟踪机制

防止强制报告制度落空

当前,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依然严峻。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全国检察机关起诉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4.1万人,在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占比达61%。

5月17日,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女童保护”团队)举办的“六一”儿童保护倡导活动现场,“女童保护”亦披露数据显示,从未成年人遭遇性侵的场所来看,统计的205起媒体报道的案例中,明确提及性侵发生场所的有162起,其中,发生在校园、培训机构的有36起,占22.22%,校园、培训机构依然是2024年度儿童性侵案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实体空间。

校园防性侵综合体系应如何构建?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金诚同达(西安)律师事务所主任方燕建议,由公安部门牵头,联合法院、检察院、教育主管部门等,共同建立“全国性侵犯罪黑名单平台”。明确平台的信息录入、查询权限、更新频率等规则,确保平台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加强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教育部门在招聘教职工、学校在引入校外人员时,必须通过平台进行背景查询,严格把关。此外,建立平台运行监督机制,对平台信息的使用、管理进行定期检查。对于违反平台规定,未按要求查询或泄露平台信息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为及时发现和预防侵害未成年人犯罪,2020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要求负有报告义务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不法侵害以及面临不法侵害危险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或举报。

此后,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吸收了上述规定,对强制报告制度的责任及未报告的后果作出规定,将强制报告制度上升为法律。

为更好预防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方燕呼吁,“校园防性侵强制报告制度”应有效落实。具体而言,应进一步明确强制报告的主体与责任,进一步明确学校、教师、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的单位和个人为强制报告主体,详细规定在何种情况下必须报告以及报告的程序和渠道。

此外,方燕称,相关部门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报告人。同时,建立报告跟踪机制,确保每一起报告都得到妥善处理,避免“报告后无回应”的情况发生。

方燕还提到,现实中,一些强制报告人在报告后会遭到攻击和报复,影响到报告人的积极性,因此,应当依法保护报告人权益,对报告人的信息严格保密。对于积极履行报告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对于不履行报告义务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明确教职员工与学生交流的行为准则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教育官员苏文颖关注到,当前我国预防未成年人性侵的顶层设计已较为完备,但学校及教师对具体如何落实的了解非常有限。

“例如,一些地方规定学校应建立学生保护委员会,但建立之后委员会应承担怎样的职责,日常如何运作,委员会成员如何各司其职,很多学校并不了解。”苏文颖称。

此外,苏文颖介绍,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国家对学校教师和教职员都有明确的“行为准则”,比如,如何触碰学生是被允许的,也就是触碰建议,在卫生间和更衣室等场合应当有哪些注意事项。再比如,教师和教职工在社交媒体上如何与学生交流,行为边界和行为准则如何划定,都有明确规定,值得我国预防未成年人性侵工作借鉴。

“同时,也可以将防性侵手册的内容融入课程教育中,对未成年人进行全面的性教育,比如如何建立平等的、信任的、积极的关系,如何处理冲突,如何处理情绪等等,尽量减少未成年人遭受性侵的风险。”苏文颖称。

采写:南都记者 刘嫚 发自北京

制图:史明磊(豆包AI)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空气净化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