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01 13:51:00 点击数:0
近日,“中日友好医院医生肖某被举报”一事持续发酵,引发公众高度关注。国家卫健委5月1日表示,已成立调查组,将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联合有关方面,对事件涉及的肖某、董某及有关机构等,进行认真调查核查,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将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记者调查发现,自4月18日开始,一则关于“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肖某被举报婚内出轨”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并引发关注。4月27日,中日友好医院通报称,经核查,举报材料反映的肖某个人问题基本属实,已对肖某予以开除党籍处分,并解除聘用关系。但舆情并未就此平息,公众关注的焦点,逐渐集中到了另一名当事人"董小姐",也就是规培住院医师董某莹的医学教育经历。
公开信息显示,董某莹高中赴美留学,先入读社区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攻读经济学专业。2019年,她通过北京协和医学院的“4+4”项目,从经济学领域跨界进入医学行业,仅仅4年后就顺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更令人咋舌的是,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是妇科影像,但论文的指导老师却是骨科的教授;她的学位证书显示为内科,规培却在胸外科,而最终任职是在泌尿外科。
不少网民追问,董某莹的这一系列跨学科、跨科室操作究竟是如何实现的?有消息称,她的父亲疑似就职于中冶集团。记者注意到,4月30日,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办公室工作人员称,注意到网上相关讨论,正在核实。
此次事件中,对于董某莹个人求学和就职经历的质疑,逐渐发酵成为医生培养是否可以速成的追问,协和医学院的“4+4”项目更是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所谓“4+4”,是一种特定的医学培养模式,指的是:4年非医学专业教育,加上4年的医学专业教育,就可以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但在公众的普遍认知中,常见的医学博士的培养路径是“5+3+3”模式,也就是,5年的医学本科培养,加上3年的专业型硕士培养,再加上为期3年的博士培养,总培训时长达11年之久,才能拥有医学博士学位。
从现实情况来看,“5+3+3”模式在国内占据主流地位,“4+4”模式其实是北美引入的舶来品,目前在国内尚未普及。据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介绍,“4+4”班启动了中国医学教育的一个新的起点,将医学教育定位在了研究生教育上,“让医学汇入了多学科基因”。另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北京协和医学院首届“4+4”试点班学生已在2023年毕业,进入医院工作。目前我国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等医学院,开启了“4+4”培养模式。
业内人士指出,医学作为一门融合科学、人文与实践的学科,的确需要构建多元的教育体系。传统医学教育长期偏重生物学基础,而现代医疗面临的人工智能诊疗、生物材料研发、医患关系优化等,往往需要跨学科思维的支撑。但此次董小姐事件中透露出的信息也表明,通过“4+4”模式培养出的医学博士是否名副其实,值得关注和深思。比如,部分医学生的培养模式在质量把控上是否存在漏洞?招生环节是否严格执行标准,不让不符合条件者混入,不为培养质量埋下隐患?“速成医生”的出现是否也体现了培养过程中临床实践缩水、学术监管缺失?
医学关乎生命,容不得丝毫马虎。医学教育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依赖临床经验的长期沉淀。如今,国家卫健委已对此事发起调查,我们也期待,以此为契机,严格招生标准、加强质量把关,重塑公众对医学教育的信任。只有让医学教育回归本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才能真正守护患者的生命健康。
看看新闻记者: 金梅 翟静
编辑: 翟静
责编: 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