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19 11:47:00 点击数:0
身份变化后,村干部要具备新岗位所要求的能力素质,于他们而言,乡村振兴则是更重要的考场
成为公务员就是村(社区)干部职业的“天花板”?
随着一批优秀的村(社区)干部成长为乡镇主官、科级干部,让许多人对村、社区这一干事创业平台进行重新审视。
在纷繁的事务中砥砺能力,在矛盾交织中锤炼本领,都让这个群体在快速成长,也正吸引着一批批年轻人聚拢而来。
向下扎根才能向上成长
一米七的个子,头发半扎,与人说话时脸上总是带着爽朗的笑意。39岁的赵艳,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安徽姑娘,2013年研究生毕业后便跟随爱人来到宝鸡市渭滨区。
这年,赵艳进入社区工作。
已成长为街道干部的赵艳(左三)正在进行业务培训
英达路社区服务面积达0.5平方公里,居民5043户、1.2万多人,是一个集居民住宅区、餐饮娱乐区、商务服务区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在社区成立之初,包括赵艳在内仅有6名工作人员,时常面临人少、事多、没钱的尴尬局面。一上任,赵艳便开始和同事们一起积极寻找破解之道。
2019年夏天,辖区留博园小区一U字形路段由于未移交市政管理,环境卫生差、维护难度大,周边居民意见很大。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赵艳建议发起“整治无人管理路段,共建慈善幸福家园”微项目:在社区居民群、“双报到”群里发起募捐活动。
消息发出后得到了居民的大力支持,两周时间不到,就完成了筹款。社区利用募集到的5万元资金对地面进行硬化,解决了无人管理路段卫生脏乱差的问题。
除此之外,社区开办“4点半课堂”帮助职工家庭解决孩子白天无人照料的难题;成立社区工厂,帮助社区居民实现再就业……在赵艳的手机微信列表里,几千个好友大多数是社区居民,谁家有困难要帮助,志愿者要开展什么活动,大大小小的事情居民总喜欢随时和她聊上几句。
一件事、十件事,12年的时间,社区就这样一步步成了赵艳心里的又一个“家”。
她感慨,其实社区工作的核心就是服务,通过创新工作思路、链接有效资源,自己也在社区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即便考录为公务员后,她依然四处奔走,筹备社区食堂的开业。
在距离100公里外的凤翔区城关镇大兴村,和赵艳同岁的李向华也在回村后找到了自己干事创业的“舞台”。
大兴村位于宝鸡市凤翔区西南角,属于城郊村。2018年村“两委”换届前,年过六旬的村干部超过了一半,在原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多次上门鼓励下,李向华接下担子,成为大兴村党支部书记。
此时李向华已经32岁了,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10多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家乡很有感情,回村任职,一半是情怀,一半是责任。”
上任之初,村民对这位年轻村支书持观望态度,村民间矛盾纠纷不断,微信群更是隔三岔五要吵上一阵,还有不少属于陈年“旧账”。
未取消农业税时,村民王亮(化名)为减少农业税缴纳,未及时将家庭详细信息上报,后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取而代之的是农业不缴税,国家还给补贴。从2006年开始,王亮便多次到村委会提出诉求,要求重新登记信息,并领取相关补贴款。
李向华刚一上任,王亮就为此事多次上访。事情已过去多年,实际情况难以查清。
李向华想到一个笨办法,挨户走访村民、查阅记录资料、听取各方陈述还原当时真实情况。针对王亮提出的争议点,运用现行政策详细解释,并对王亮多次开导、劝说,积攒多年的矛盾纠纷终于得到化解。
到村任职4年多时间,李向华做了许多事,比如结合村子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西瓜种植产业,挖掘村子里的文化资源搞研学游等等。
肩头生茧才能负重前行
自1993年到村任职算起,赵志辉先后在渭滨区石鼓镇赵家庄村、晁峪镇、高家镇、林业水利局任职,经历过多个岗位的历练,2024年10月,赵志辉任渭滨区神农镇党委书记。
“红富仙”是渭滨区一处远近闻名的千亩优质水蜜桃基地,主要集中在石鼓镇赵家庄村周围,2024年,全村亩产约1.5吨,产量为1500吨,产值近千万元。
“皮薄肉嫩、清甜多汁,成熟期每斤能卖到3块多钱,一亩地就是好几万元的收入。”说起逐步成熟的水蜜桃产业,这位曾经的赵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显得有点得意。
然而,赵志辉的这份得意来得并不容易。
曾经的赵家庄村,多半以上村民靠天吃饭,“没产业、没资源,这样下去肯定不行。”2003年夏天,刚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赵志辉意识到:村集体没有创收,村民不能致富,自己就不是一个合格村干部。
正为产业发展发愁时,村上几户村民零散种植的水蜜桃引起了他的注意,赵家庄村南依秦岭、北临渭水、气候温润,这里的水蜜桃汁水丰盈,口感绝佳,大规模种植肯定会有可观收益。
想法有了,说干就干。赵志辉着手向相关部门申请了150万元扶持资金,用于基地的道路修建和苗木采购,带着村民加班加点地干了起来。
20多年的坚持,水蜜桃产业已经形成规模。2024年,在渭滨区政府支持下,石鼓镇进一步成立石鼓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思路,创建代管代销产业链,吸纳群众入园务工,水蜜桃、葡萄等水果成为农业支柱产业。
在距离石鼓镇5公里开外的神农镇,是全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组织上把赵志辉安排到这里任职,其用意他心知肚明。
“虽辗转过多个乡镇工作,岗位和职务也在变,但一直在自己熟悉又擅长的领域工作,感觉从容也安心。”赵志辉说。
渭滨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鹏认为,选好配强乡镇党政正职,就能带动整个班子、促进一方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近年来,渭滨区提拔副科级以上干部时,优先考虑具有乡镇工作经历的干部。
一组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宝鸡市共从村(社区)干部中招录168名公务员,大多数干部仍在基层一线工作,其中不乏像赵志辉这样成长为乡镇主官。
陈仓区凤阁岭镇地处秦岭山脉与陇山之间的西部山区,这里距离区政府超过140公里。
这样偏远、艰苦的乡镇,难得招考来一名大学生,也常常不安心工作,愿意留在村里当村干部的年轻人并不多,这些因素叠加,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不小困难。
“75后”的李杰从小在农村土生土长,2004年退伍后,被选为村干部。在阳平镇三联村任村党支部书记4年后,李杰成为首批参加从村(社区)干部中招录公务员的“幸运者”,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前往凤阁岭镇任职。
作为乡镇干部,13年间,他在包联的建河村带领村民修路、找到村里的产业发展方向,大家看到他干事有韧劲、有方法,还把村上发展木耳产业的任务交给了他,从流转土地开始,李杰带着大伙做菌棒、种木耳,将木耳产业一年一年发展起来。
“村干部职务不高,责任不小,权力不大,担子不轻,只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就能真正做好农村工作。”李杰坦言。
干部活力激发岗位魅力
赵志辉、李杰的成长经历,正激励着不少村干部扑下身子干事创业。
在没有回村任职前,做旅游规划工作多年的任路路一度以为自己已到了职业“天花板”,生活规律单调、日复一日。
2021年12月,在眉县汤峪镇主要负责同志的几次动员下,任路路辞去太白山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回到楼观塬村,成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
村民管护猕猴桃树 视觉中国/供图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面临着接踵而来的挑战。
收入从每月四千多元降到两千多,工作时间从原来的每天8小时延长到十几个小时,工作内容从单纯的公文处理变成繁琐、复杂的群众工作,不仅如此,最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这么个‘娃娃书记’能把大家带领好、把我们村发展好吗?”村上的几位老党员提出了质疑。
跳出农门又回到农村,面对质疑,任路路却更加兴奋:回家,就要做出些有成就感的事情来。
楼观塬村位于秦岭主峰太白山脚下,村域分布东西狭长、群众沿山居住,这里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中药材、蔬菜的种植,但多年来一直没有成规模。
任路路决定转换思路,发展现代农业,搞订单种植。在确定中药材种植品种的过程中,他数次外出调研,为了说服村民种植,他挨家挨户解释高品质农产品的概念,免费提供种苗,还在种植技术上全程提供免费指导,在群众的中药材收获后,实行购销一条龙服务。
在和村民的频繁打交道中,任路路发现,自己不仅个人能力得到提升,还和大伙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体会到一种久违的归属感。
敢想、敢干、敢闯,这位年轻村干部的身上总是满满的能量感和行动力。
每年八九月间,眉县横渠镇土岭村就飘散着甜丝丝的果香,这里有着多年猕猴桃种植历史。
因毗邻周至县,地处310国道旁,横渠镇的猕猴桃引种在全县是最早的,产品涉及秦美、徐香等七八个品种,村党支部书记魏向红介绍,每年临近收获季节,全村人都忙得热火朝天。
2015年,刚过而立之年的魏向红从一名工厂管理人员转岗,回到村上任职。
为了让猕猴桃这条产业链不断延伸,回村不久,魏向红借助原先的工厂管理经验,在采收、储存、物流运输上下功夫,一方面在猕猴桃种植上推陈出新,另一方面建成冷库等储存设施,依托电商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网络,拓宽销售渠道。
从2019年开始,魏向红多次参加从村(社区)干部招录公务员考试,尽管没考上,但不影响他干工作的积极性。
在招录考试复习过程,魏向红从相关政策中受到启发,引进农业公司,开办起家庭农场,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不但让村上撂荒地得到利用,还让村集体和群众都有了收益。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横渠镇土岭村党支部书记魏向红说,工作苦和累时,自己常常想起“横渠四句”。
(本文刊发于《当代陕西》202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