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先生丨从“教书匠”到“守山人”,他把大足石刻搞“闹热”了

时间:2025-05-01 15:23:00 点击数:0

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

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胸襟,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将深沉的家国情怀根植于血脉之中。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先生》,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

郭相颖:我这辈子总结起就干了一件事——把大足石刻搞“闹热”了!你们叫“热闹”,我们四川话叫“闹热”。爱,是最大的动力。只要你热爱它,没办法也有办法。吃苦你也不觉得苦。

【人物名片】

郭相颖,1936年生,今年89岁。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首任馆长,大足石刻“申遗”工作的主要发起人和推动者。他独立完成的一幅上万尊造像的白描长卷,为这个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建立了宝贵的形象资料。

郭相颖先生

从“教书匠”到“守山人”,一支笔绘就“万佛图”

大足石刻,初唐永徽年间开凿,历经五代,盛于两宋,明清增刻,岁月层层叠叠,在重庆大足境内摞起了141处摩崖造像。

郭相颖:你看那个塔有1000斤重左右,八百多年它都没坠落,就是用袈裟支撑了这个重量,这就是把力学和造型艺术结合起来了的很好典范……

重庆大足石刻景区内。熙熙攘攘的游客从郭相颖的身边擦过,没人知道,这位老者的眼睛打量过这里的每一尊造像,五万多尊造像的每一个褶皱里,夹藏着郭相颖的大半生。

郭相颖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接受过初中教育,组织上安排他读了速成师范,又保送中专,之后便在小学里教书。

1974年初,原先驻守北山石刻的工作人员去世。当了多年“教书匠”的郭相颖被调至大足县文物保管所。

郭相颖:在正式调任前,我已经到过北山、宝顶(山)这些地方去,我在小学是教图画的老师,我经常去写生。那个时候(文化馆)一个比较有知识的馆长问我,“老郭,你愿不愿意去守北山?”我就说:“要得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北山景象

从“教娃娃”调去“守菩萨”,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郭相颖调令上写了五个字——只准驻北山,足以说明这一点。

郭相颖:因为那个时候北山生活条件很艰苦,他怕我在那儿住不下来。

驻守北山的生活有多苦?

郭相颖:当时山上既没水,也没电,我一天要自己满山坡找水,还要捡柴来煮饭。后来我在这里打了三四个井,又开垦了有一亩多地,我就开始种菜,我会犁田、栽秧,我都会。

北山上的苦,对于少年时历经磨难的郭相颖来说,算不得什么。

郭相颖:我妈妈带着我,我是最大的一个(孩子)才十三四岁,最小的(弟弟妹妹)才刚刚满岁。我们五个人一下子到了农村里头,周围都没有人,我们只好在土里头去捡红薯的小根根来吃。我到北山不觉得苦,我经得起那个苦,恰恰是因为前面锻炼过了。我在山上差不多花了半年的时间,都在用来安定生活。

生活有了着落,然后呢?郭相颖当时的工作,只是在北山上陪着一尊尊石菩萨。

郭相颖:(那时候)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看守,每天早上起来,就要去检查一遍石窟,哪里有沁水了,哪里有崩塌了。每个星期我扫两次长廊。一天没事就去观察记录,特别是去写生。

20世纪80年代的郭相颖

看久了、画多了,郭相颖的好奇心也起来了。山上的条件有限,郭相颖淘来淘去,只找到“两本半”书。

郭相颖:一本书叫《简明佛学词典》,另一本是《佛学大纲》,还有一本就是我们当地有个很有远见的老先生,叫陈习珊,他写了一个《大足石刻志略》,为啥子把它叫“半本书”?因为它没有正式出版。我就是靠“两本半书”起家,从那里开始我大概了解了我们大足石刻包括哪些内容,应该怎么去研究它,保护它。

就凭着这“两本半”,郭相颖开启了新起点,大足石刻也迎来了新转机。当时大足石刻有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个是宝顶山,一个是北山。1979年前后,国家文物局要求国家级文保单位建立“四有”档案。本该是件高兴的事儿,郭相颖却犯了难。

郭相颖:那个档案里头有个要求,要有形象资料。我们那个时候很穷,买个纸都很困难。所以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就自告奋勇地说,我来画。

郭相颖绘制的北山摩崖造像部位图(扫描拼接版)

先大后小,垂直投影。太长的造像,郭相颖就把它分成几段去画。第一稿单调,不美观,那就再画第二稿。

郭相颖:我就加上山上的崖壁山石,下面的地坪,台阶有多少步都是按比例算了的。我白天就去丈量,画草稿,天黑了,就在屋里画画。

记者:那时候晚上咋在屋里面画?

郭相颖:有个油灯。我刚上山的时候是拿一个墨水瓶,上面钻一个孔,用一个竹管插在里头,然后用纸捻一个芯儿。坐在灯旁边久了,鼻孔都熏黑了。

一双眼、一支笔、一把尺、两三年,北山和宝顶山石窟里上万尊造像,印在了郭相颖20多米的画卷上。

郭相颖绘制的宝顶山摩崖造像部位图(扫描拼接版)

郭相颖:尽管它不像现在测绘仪那么准,但大体没有很大的误差。把它画出来了,就让我们能够完成四有档案里面的“有形象资料”。当初画这个的时候,并没想到一定要拿它来做个啥子学术成果。

数十米长卷,破局“申遗”——让世界“看到”大足

1982年,大足县被列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地区,大足石刻也开门迎客。当地政府有了“要让大足石刻走向世界”的雄心。两年后,郭相颖出任大足县分管文化旅游的副县长,那是他驻守北山的第十年。

在任职期间,郭相颖推动开展了两次全县文物普查,让石刻文保单位数量从原先的13个扩展到了75个。但他觉得,这与让大足石刻走向世界的目标还有距离。

1985年,郭相颖为干部作文物普查前专题业务培训

郭相颖:后来我就给书记写了一封信,我说你找个像我这样的副县长很好找,但你找个那么热爱大足石刻的人不好找,你把我放回去。你不晓得那个时候好多朋友都说我“傻”,说“再也没有人像你这么傻了”,我当时的话是这么说的,我相信我那些石刻有前途。

多年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证明了大足石刻的价值。

1990年,做了两届行政工作的郭相颖回到了大足县文物保管所。

在与他人的一次闲谈中,他第一次听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编录《世界遗产名录》一事,而“大足石刻”也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拟申报“世界遗产”单位的预备名单。大足石刻也能申遗吗?

郭相颖:当时大家有两个理由反对。第一,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都还没申报,你大足忙啥子?第二个又没钱。我心里头都在想,如果大足也像敦煌一样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这下子恐怕也算是走向世界了。

20世纪90年代,郭相颖(左1)在宝顶山文物保护现场

大足石刻是集儒、释、道三教造像于一体的大型石窟造像群,如果只申报一座山,就无法完整地体现独特性。郭相颖想办法,把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以及石篆山一并列入了申报对象。

郭相颖:1993年市里头就成立了申报委员会,然后县里就成立了指挥部。其实我的工作量加大了,但我的心情一下子就放松了,不是我个人单打独斗了,开弓没有回头箭,对吧?

递交申报文本、整治环境、接受国际专家现场评估……“申遗”需要研究成果作支撑,郭相颖又牵头写书,先后出版了《大足石刻雕塑全集》《大足石刻铭文录》等著作。6年之后,郭相颖和同事坐上了前往摩洛哥的飞机。

1999年,郭相颖(左1)参加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

郭相颖:当时教科文组织给我们制那个文本的时候,把法文本制成了五份,一个(山)算一份,这就引起了那些代表的错觉:“你们究竟申请的是五个单位,还是一个单位?”当时我就很着急。

怎么办?情急之下,郭相颖掏出了他多年之前手绘的长卷。

郭相颖:我就把那个长卷打开给他看,通过我们团长来声明我们是一个(单位),我再跟他讲,这是我亲自画的,因为那个长卷它能够展现总体效果,照片是一张一张的,形不成宏观效果,(他们)看了以后,一下就通过了。

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郭相颖:就找不出个啥子语言来形容,就是高兴!我桌子上的文件都没收,赶快就到外面电话亭来打电话。我不懂外语,心头着急得很,我拿着电话筒手都在抖,好不容易才把家里(大足)的电话打通了,我说我们申报准了!

大足石刻获颁世界遗产证书现场合影 郭相颖(右3)

初心不改育后辈,盼“大足学”更辉煌

大足石刻的招牌立起来了,但郭相颖觉得,还不够。

郭相颖:申报成功只是块招牌,真正要发扬光大还得充实内容。将来真正大足学像敦煌学一样出名了,那就算是比较有成效了。每每办解说员的培训班,我都要去跟他们讲课,讲了课过后就要到这儿来实践,考古的人必须到现场,我这个人是“担水必须到井边”,你不到井边哪个担得到水?

郭相颖(右2)为讲解员开展培训

如今,在精力允许的时候,郭相颖总要来山上看看。

郭相颖:我来的时候三个人一张办公桌,现在我们是两三百人,比起我来参加工作的时候肯定“闹热”咯!看见我们的年轻人出人才、出成果我都很高兴,不管哪一个我都高兴。他们有些的小同志也很喜欢听我吹牛。我当县长都在解说的,(他们)给我取的名字叫“菩萨县长”“七品导游”。我这个人讲话有时候没章法,但是我经常给小同志讲笑话。

和年轻人在一起,郭相颖随和,喜欢开玩笑。但在研究了一辈子的领域,他从不玩闹,哪怕老伴也不行。

郭相颖:经幢,以前是用丝绸那些做的,后来它变成石刻,就像那样的。

周阿姨:它雕得可以,你看嘛,底下还有蛇。

郭相颖:哦?龙!

周阿姨:蛇!

郭相颖:龙!

周阿姨:蛇!

郭相颖:肯定没得蛇!

周阿姨:好烦呐,哈哈哈哈……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陶昱舟,先生的书桌旁,放着很多他作的画儿,有山川河流,也有花鸟鱼虫,最多的还是一龛龛石刻造像。无论我们在宝顶山、北山的哪个边边角角拍的照片,拿到他跟前,他张口就能说出这个造像身上哪一处线条如何走向。我们问这位毕生都想让天下人能看一眼大足石刻的人:您还有什么遗憾吗?先生说,守了大足石刻五十多年,祖宗留下来的这些石头,他还没看够。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樊新征 肖源 陈怡

编审丨肖源

记者丨王东宇 陶昱舟

播音丨王娴 唐子文

音频制作丨李晨雨

新媒体丨章宗鹏 廉金亮

统筹丨李航

视频编导丨段一民

摄像丨刘旭

视频剪辑制作丨段一民

包装设计丨曹懿心

鸣谢|大足石刻研究院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王丹妮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空气净化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