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深晚文艺观察 | 大作家教不了娃写作文?这届家长的痛,马伯庸也懂

时间:2025-09-06 09:42:00 点击数:0

新学期开始了,教育类话题又开始占据榜首。近日,著名作家马伯庸在出席活动现场时提及,儿子语文不好,尤其作文不行,无奈之下只能“忍辱负重”送儿子去作文辅导班,更“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许说你爸是谁。”这番话一出,“大作家也有同款难题”的感叹,迅速引发广泛共情,成了观察当代教育生态与文化心理的又一切口。

原来顶尖作家在育儿上也栽跟头,和广大家长有着同款焦虑,以“脑洞历史”蜚声文坛的作家,在应试写作面前竟成了“见不得光”的老父亲。网友纷纷留言调侃:“桃李满天下,自家结苦瓜”“看来祖坟也不会一直冒青烟”“自己的娃都是送命题”,还有人自嘲道:“突然看自己儿子顺眼了一点”“英语专八的我教不了孩子一点”。马伯庸那句充满无奈的叮嘱,精准戳中了大众的笑点,也让大家忍不住分享起自己平日里育儿的辛酸与困惑。

文化名人并非“无所不能”,以文字巧思著称的作家,也不得不将孩子的写作教育“外包”。马伯庸的发言将其拉回普通父亲的角色,分享同样“失败”的经历,无形中为普通家长提供了一种心理慰藉和焦虑释放。

实际上,教育与应试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课题。熟悉马伯庸的人都知道,他的作品以精妙的叙事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著称,深受读者喜爱,他也常常在公开场合畅谈文学的意义,分享写作的技巧与心得。

但在教育这件事情上,“知”与“行”之间却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理想中的文学教育注重自由表达与个性张扬,可现实里的应试要求却有着诸多条条框框。以马伯庸为代表的许多作家,其创作理念强调抓住人性、生活体验和思想深度,而当下许多作文辅导班采用的却是模板化、套路化的训练模式,这种鲜明的对比,本质上是应试教育与文学创作之间的激烈碰撞。

公众或许会下意识认为,作家的孩子似乎天生就热爱阅读和写作,但马伯庸坦言“儿子不爱看书,语文不好,尤其作文不行”,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兴趣无法靠强迫灌输,可应试的压力又让家长和孩子 “不得不教、不得不学”。或许,一个“不喜欢语文”的孩子,只是不喜欢以规定的方式去接触语文。这也促使我们反思:语文和作文的教育中,如何打开更多元化的兴趣入口,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他们真正感兴趣的读物,点燃更多孩子的表达热情?在当代教育体系下,写作究竟是一种应试技能,还是一种思想与文化的传承方式?

此外,“不许说你爸是谁”这句叮嘱,在笔者看来,充满了自嘲的黑色幽默,也藏着一位父亲深思熟虑的保护。马伯庸的“保密”要求,或许也是希望儿子能以一个普通学生的真实水平去接受辅导老师的评判,而非被预设的期待所束缚。

在名人效应无处不在的今天,孩子也同样需要摆脱父辈光环的阴影,用自己的努力去建立属于自己的自我认同。对于更多家庭而言,孩子的兴趣、天赋与性格是独一无二的,不会被父母的成就所定义,更难以强制改变,我们更应该努力创造“去标签化”的成长环境,珍视其个体价值独立性。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热爱生活、拥抱世界的个体,应该从“塑造” 转向“支持”,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生命轨迹。————我爱你,与你是否热爱我所热爱的一切无关。

深圳晚报评论员 陈仪衡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空气净化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