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半船明月半船书”:应野平作品回顾展亮相宁波美术馆

时间:2025-08-11 12:21:00 点击数:0

8月6日,“墨染青山舞东风——应野平作品回顾展”在宁波美术馆隆重开幕。

展览分为“集古墨韵”“情系山河”“烟岚奇峰”三大板块,全方位展现宁波籍海派山水画巨匠应野平先生不同时期代表作近80件,为观众呈现他从汲古开新到铸就雄浑气象的艺术历程。

该展作为宁波美术馆建馆20周年馆庆系列展的一部分,不仅是对这位甬籍山水画大师诞辰115周年的深情纪念,更让观众得以近距离触摸一位乡贤艺术家如何以笔墨为舟,在传统与现代的浪潮中开辟山水画的新航程。

乡贤与故土的艺术羁绊

应野平(1910-1990),浙江宁海人,少年赴沪习画,早年深研传统,由任伯年人物入门,后专攻山水,筑基“清四王”与“元四家”,上溯五代北宋,尤精王蒙皴法,并融石涛革新精神。历任新华艺专、上海美专教授,是重要的海派画家。

宁海,是应野平艺术生命的起点。1960年创作的《宁波天一阁》堪称点睛之作,画家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这座明代藏书楼的飞檐斗拱,墨色间流淌着对家乡文化地标的敬畏与眷恋,也彰显这位山水大家与故乡的深厚联结。

《宁波天一阁》

同一时期,他还画过宁波阿育王寺,多次访舟山群岛渔场,创作《千帆迎晓日 大海响渔歌》。同时还推出了《丰收图》《建设中的新安江水力发电站》《黄浦江边闹革新》等一大批写实主题创作。

从《宁波天一阁》可以看出,应野平先生在传统笔墨上下过苦功,尤擅临摹王蒙作品,可达形神兼备之境,同时故乡的山水灵韵始终是他创作的精神底色。

这种故土情结使得应野平的作品即便描绘名山大川,也始终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温润气质,巧妙地将造化和传统揉在一起而形成了自成家法的清新画风。

从林泉高致到大众审美

作为新海派绘画的旗帜性人物。应野平践行“笔墨当随时代”,展览以时间为轴,清晰呈现了应野平推动中国山水画现代转型的探索历程。

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写生实践板块,《春山云雾》(1973)与《黄山纪游八屏》(1962)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以江浙山村为原型,用松灵的笔触描绘农田村舍的日常景致;后者虽绘名山胜景,却弱化了传统山水画的“逸世”感,注入了鲜活的生活气息。画面整体呈现笔墨饱满、色彩明快的风貌。

《春山云雾》

《黄山纪游八屏》

艺术史学者徐建融在展览序言中指出:“任伯年、吴昌硕完成了人物、花鸟画的现代转轨,而应野平则让山水画真正走出‘象牙塔’,成为雅俗共赏的大众审美形式。”

“他赋予水墨丹青崭新面貌。”宁波市文联党组书记、文联主席杨劲强调,本次展览不仅是对应野平先生成就的梳理与纪念,更启发后人,其“半船明月半船书”的题画诗,生动体现了他孜孜以求、不断内省的艺术探索精神;其艺术世界充满了山水的呼吸、笔墨的炙热与温情,以及一位艺术家在艺术道路上不倦跋涉的拳拳家国情怀。

笔墨创新是本次展览的亮点。在《三峡云峰图》(1989)中,应野平独创的 “石青蘸花青” 用色技法令人称绝:石青的明丽与花青的隽雅在毫端自然交融,既避免了锡管石青的粉气,又解决了花青厚涂易浊的难题。

《三峡云峰图》

而作品《雄关漫道真如铁》(1978)则展现了他“重墨韵”的变法成果,大笔水墨从山脚排叠至山巅,浓淡干湿间兼具丘壑气势与笔墨趣味,在米氏云山之外开辟了新境界。

《雄关漫道真如铁》

展览将持续至8月23日。

作者简介

陈晓旻,艺术博主,艺术策展人。“艺术宁波”专栏、“艺术宁波”微信公众号、“艺术宁波”视频号等主理人。

#宁波头条##宁波##宁波身边事#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空气净化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