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7 17:45:00 点击数:0
2025年7月,螳螂川的流水淌过百年光阴,在云南昆明西郊的青山间,华电云南发电有限公司石龙坝发电厂(下称“石龙坝发电厂”)的百年机组仍在低沉轰鸣。这座中国第一座水电站,不仅点亮了1912年西南边疆的第一盏水电灯,更在齿轮与导线的交错间,孕育了云南最早的产业工人党支部。从1927年中共云南特委在此播下革命火种,到如今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基因在工人阶级埋下的薪薪火种,历经百年淬炼在石龙坝发电厂越烧越旺,已转化为新时代工业强国的精神密码。
星火初燃
档案里的“全系工人”党支部
20世纪初叶,在边远的西南边疆,昆明人民创造了一个奇迹。
1908年,列强瓜分中国之际,昆明乡绅商人以“自筹资金、自办电厂”的决绝,在螳螂川畔埋下了中国水电的第一块基石。1910年,石龙坝水电站破土动工。两年后,两台德国西门子机组发出的电流照亮昆明城,终结了中国无水电的历史。
电力的光芒不仅照亮了物理空间,更唤醒了产业工人的阶级意识。当石龙坝发电厂第一次把西方先进技术引入到红土地的同时,红色基因也在成长壮大。1926年11月,中共云南特别支部在昆明成立,次年4月,特委成员走进石龙坝厂区,在发电机的轰鸣声中,云南省第一个完全由产业工人组成的党支部宣告诞生。
作为云南省最早的15个基层党支部之一,石龙坝党支部是唯一一个完全由产业工人组成的党支部。中央档案馆藏1928年王德三《云南工作概况》报告中明确记载:“石龙坝(一支,全系工人)”——这组泛黄的档案文字,成为党在工业战线扎根的最早印记。
石龙坝发电厂党总支书记、总经理李鹏程指出:“石龙坝党支部的成立,是云南电力工人阶级觉醒的重要标志。当时电站汇聚了一批有文化、有技术的产业工人,他们成为党在云南工业战线播撒的第一批革命火种。” 党支部成立后,积极在工人中发展党员,以石龙坝发电厂为据点,逐步将革命的火种蔓延至整个云南地区的工人阶级之中,为后续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组织保障。
石龙坝建造工程记录石碑
抗战烽火
隐蔽战线外围组织的星火传承
1928年,国民党云南当局成立“清共委员会”,查封进步团体,逮捕杀害数十名共产党员。1930年12月31日,省委书记王德三及张经辰、李国柱、吴澄等核心领导遭杀害,省委机关被彻底摧毁,云南党组织遭受毁灭性打击,石龙坝党支部也被迫解散。但革命火种未灭,石龙坝工人秘密组建“工盟”“新联”“五九读书社”等外围组织,通过歌咏队、读书社、秘密读书会等形式继续传播革命思想。
那段时光,内忧外患。但即使在抗战最艰苦的日子里昆明也从来没有停过电。1939-1941年期间,日军轰炸机的轰鸣声打破了螳螂川的宁静,企图摧毁云南唯一的可靠能源补给点。面对四轮轰炸数不清的炸弹倾泻而下,石龙坝工人依然坚守岗位进行能源保供。日军的飞行日志曾显示,在一次空袭任务中,他们已找准石龙坝发电厂目标,认为摧毁了核心区,完成任务顺利返航。然而,事实上,石龙坝发电厂依然屹立不倒。
“这个‘飞来池’就是当时轰炸时留下的炸弹坑扩建而成的。”李鹏程指着厂区凉亭下游着鱼的小池塘说道。石龙坝工人通过树枝伪装厂房、引水渠等地面隐蔽工作,加上高射炮部队的地面威慑,成功保护了电厂核心发电设备,确保了至少一台机组正常运转,保障了巫家坝防空警报和军工企业的用电需求。
石龙坝发电厂在炮火中坚守能源保供,在革命火种的传承上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在工厂企业,开展群众喜爱的、“合法”的文体活动,如歌咏、打球、唱京戏、补习文化知识等,把群众组织起来,密切与工人的联系。通过工盟、新盟等外围组织传唱爱国歌曲,传播革命思想,激发工人阶级爱国热情和保家卫国意识。外围组织在当时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它们宛如黑暗中的微光,虽不能与明亮的火焰相提并论,却在隐蔽的角落里默默积蓄力量,静待春风。
战备防空洞
黎明曙光
保厂护厂壮歌中的火种复燃
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在望,昆明电力工人在党的领导下掀起革命斗争高潮。1949年1月,石龙坝发电厂就发展了戴铣等多名党员,9月重新建立党支部。就此,石龙坝发电厂的革命星火成功复燃。
解放战争时期,石龙坝发电厂的工人们在党的号召下,积极响应,为保护工厂和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岗位,用智慧和勇气与敌人周旋,保卫了工厂的安全,为城市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这种精神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也为后来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0年2月20日,解放大军浩浩荡荡进人昆明,昆明市民夹道欢迎。3月10日,云南电力工业军事总代表柴栖雁和军事副总代表王冠海来到耀龙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对全省电力工业全面接管。在昆明保卫战中,昆明电业工人以高昂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保证了昆明地区的供水、供电,也保证了工厂设备、器材、资金完整无缺地回到了人民手中。同时,他们不屈不挠地与厂方斗争,保证了公司资产安全,为迎接昆明解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党的带领下,电厂工人攻克技术难题,不断攀登高峰。据李鹏程介绍,“在1912年到1949年的37年间,石龙坝发电厂的装机容量仅有2920千瓦。新中国成立后,在1953年装机量就增加了3000千瓦,1958年再次增加3000千瓦,相当于过去的两倍多。” 石龙坝发电厂开启了昆明电力工业的新篇章,谱写了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辉煌历程。
石龙坝水电博物馆
星火相传
石龙坝红色基因的现代化表达
在石龙坝水电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1950年的支部记录本静静陈列,泛黄的纸页上"工会工作"与"组织学习"的记载并列,见证着红色基因的传承,如今的石龙坝发电厂也以更鲜活的方式延续着初心。
历经沧桑贯穿历史,石龙坝党支部是云南省最早成立的15个党支部中唯一传承至今的党支部,谱写了光辉的革命史。现在的石龙坝发电厂已发展为2个党支部,共23名党员。在刚刚开展的“七一”主题活动中,荣获优秀党员的运维部主任普海峰,红色绸带下的工装上还沾着满身油污。李鹏程肯定得说道:“在设备故障时第一个上,这就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最好体现”。
支部记录本
金牌讲解员樊永生24年如一日驻守展厅,把外出调研学习的机会让给同事,周末和节假日也主动承担讲解任务,为参观者讲述石龙坝的红色故事,践行石龙坝的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特质。而作为党组织的新鲜血液,这里的年轻党员同样有着一脉相承的石龙坝精神。年仅26岁的王丽珊在讲解工作中,不仅能将史实结合时事,还苦练英语口语,在南博会期间为外宾提供全英语的讲解,进一步拓展了石龙坝的国际影响力,是新时代优秀党员的代表。
走进新时代,石龙坝发电厂坚持党建引领生产,持续发电创效,积极进行设备运维。李鹏程表示,6月份石龙坝发电厂发电量达486.1万千瓦,再创月度新高。截至去年年底,华电云南公司新能源投产超过500万千瓦,总体的装机超过140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80%以上,为云南的绿色能源强省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
外围组织活动形式
石龙坝的红色基因,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驱动中国从水电大国迈向水电强国的精神引擎。李鹏程表示,我们不仅要保存历史,更要让历史‘说话’。让每一代人,都了解中国水电从0到1从弱到强的密码,就藏在这些斑驳的机组里。目前,每年到石龙坝发电厂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的多达3.6万人次。下一步,石龙坝发电厂也将依托作为红色教育基地的优势,继续深入挖掘石龙坝红色历史,加大对自身品牌的打造,对红色基因的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水电的红色历史,更好的凝聚工业强国的思想力量。
来源: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李北
编辑:贺靖
审核:王海涛
二审:钟玲
终审:付晓海